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60篇
  免费   746篇
  国内免费   1071篇
林业   1051篇
农学   1178篇
基础科学   695篇
  1386篇
综合类   3910篇
农作物   728篇
水产渔业   580篇
畜牧兽医   1645篇
园艺   551篇
植物保护   653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198篇
  2022年   527篇
  2021年   588篇
  2020年   524篇
  2019年   461篇
  2018年   308篇
  2017年   561篇
  2016年   384篇
  2015年   491篇
  2014年   490篇
  2013年   565篇
  2012年   690篇
  2011年   711篇
  2010年   660篇
  2009年   569篇
  2008年   597篇
  2007年   608篇
  2006年   577篇
  2005年   450篇
  2004年   224篇
  2003年   228篇
  2002年   308篇
  2001年   262篇
  2000年   235篇
  1999年   177篇
  1998年   111篇
  1997年   115篇
  1996年   102篇
  1995年   84篇
  1994年   97篇
  1993年   80篇
  1992年   81篇
  1991年   73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40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6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制种因简化制种和节约劳动力成本已成为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手段。研究棉花花粉育性及“三系”组合F1可育花粉率与产量、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可以达到强化“三系”制种,提高育种效率的目的。用联苯胺-甲萘酚法测定12个不育系与4个恢复系杂交所得的48个F1的花粉育性,统计了可育花粉率并分析了可育花粉率与产量、品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0℃保存条件下,花粉育性随贮藏时间的增加而减弱,51 h内其花粉育性依然保持88%以上,51 h内花粉育性无显著性影响。F1的可育花粉率均低于其恢复系及常规杂交种,大部分组合降低水平在20百分点以内。不同恢复系的恢复力有明显差异, 其中H46恢复力较强。F1的可育花粉率与单株铃数呈显著正相关。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离体花粉的育性变化规律及“三系”杂交组合后代可育花粉率与产量品质的关系,可应用于异地授粉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三系”杂交种选育,为育种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城市半自然森林具有独特的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特征,研究城市化影响的半自然森林更新特征,可以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育与地带性植被恢复重建提供借鉴。文章以上海辰山残存半自然森林1 hm^2固定监测样地为对象,调查分析半自然森林更新苗的物种组成特征。结果表明:1 hm^2样地更新苗共5 937株,分属22科32属37种,其中上海自然分布的乡土种占57.89%,明显高于城市人工林的乡土树种比例;香樟、构树、天竺桂、朴树和小蜡等5种更新苗占总数的57.2%,聚集性分布格局明显;在11个植被群落类型中,各类型更新苗的丰富度普遍较高,不同树种的更新苗存活和发育潜力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竹类植物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栽培历史,并被广泛应用于园林、造林、庭院以及食品等行业。本研究以翠竹和菲白竹为材料提取其叶片总DNA,采用PCR方法获得翠竹SpLEA3基因与菲白竹SfLEA3-1、SfLEA3-2基因;其中SpLEA3全长804 bp,编码195个氨基酸,GC含量为68.4%;SfLEA3-1全长803 bp,编码195个氨基酸,GC含量为68.2%;SfLEA3-2全长557 bp,编码144个氨基酸,GC含量为67.8%。通过ProtParamy等生物软件分析,SpLEA3、SfLEA3-1和SfLEA3-2与贵州悬竹LEA3基因同源性高达61%以上,且3个基因编码蛋白均属于亲水性蛋白。源自2个竹种LEA3基因均包含一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其编码的氨基酸含有4~6个由11个氨基酸组成的保守基元序列。本研究不仅为深入了解竹类植物抗旱的分子机理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也为竹类植物的抗旱育种后续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获得罗布麻转录组信息,研究罗布麻中功能基因的表达以及分子标记的开发,本研究采用Illumina HiSeq2000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罗布麻进行转录组测序及分析。通过过滤掉低质量的读序,共获得26148138个高质量的读序,组装得到61538个Unigene序列。其中,有25296个Unigene在公共数据库中得到注释。通过KEGG分析,共发现29个Unigene参与活性成分(黄酮类)生物合成。检测出单核苷酸至六核苷酸重复类型的SSR位点13524个。本研究结果分析了参与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的相关基因以及潜在的SSR位点,为进一步研究罗布麻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的功能基因的挖掘、分子标记的开发以及资源利用提供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为了评估长牡蛎(GG)和近江牡蛎(AA)的配子兼容性和合子育性,本实验探究了盐度(16、20、24、28和32)、温度(18、21、24、27和30 ℃)和精子浓度(100、101、102、103和104个/μL)对受精率、胚胎畸形率和孵化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盐度的增加,GG组的受精率和孵化率逐渐上升,而AA组和AG组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先上升后下降;GA组和AG组分别在盐度28和24时具有较优的配子兼容性和合子育性,受精率、畸形率、孵化率分别为7.45%±5.05%、2.00%±0.90%、63.60%±9.88%和14.26%±9.26%、1.74%±0.93%、66.16%±9.43%。随温度上升,AA、GA和GG组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先升高后下降,而畸形率先下降后上升;GA组和AG组均在27 ℃时表现出较优的配子兼容性和合子育性,此时GA组和AG组的受精率、畸形率、孵化率分别为7.95%±4.04%、1.79%±1.04%、57.11%±9.95%和14.70%±7.27%、1.66%±0.85%、67.25%±15.19%。随精子浓度的增加,GG组的受精率逐渐上升,孵化率逐渐下降,GA组和AG组的受精率逐渐上升;GA组和AG组均在104个/μL时表现出较优的配子兼容性和合子育性,此时二者的受精率、畸形率、孵化率分别为9.09%±7.53%、1.59%±0.48%、67.97%±19.96%和14.30%±6.04%、1.06%±0.68%、67.33%±12.65%。研究表明,温度、盐度和精子浓度对长牡蛎和近江牡蛎种间配子兼容性影响较小,但对合子育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两个株型存在明显差异的棉花品种鲁棉研37号和德棉16号,设置三种不同整枝方式(不整枝、简化整枝、精细整枝),研究了不同整枝方式对不同株型棉花品种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种植密度为5.25万株/hm^2条件下,鲁棉研37号株高显著高于德棉16号,整枝方式对株高和果枝数影响不显著;鲁棉研37号简化整枝处理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均最高,且籽棉产量显著高于精细整枝处理,德棉16号在不整枝处理下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最高,与精细整枝处理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简化整枝处理;不同整枝方式对两个品种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和整齐度指数存在一定影响,但纤维指标均能达标。由此可见,在该密度条件下,株型紧凑型品种鲁棉研37号更适合简化整枝处理,松散型品种德棉16号更适合不整枝处理。  相似文献   
17.
为了实现食用菌质量安全溯源,在食用菌质量安全溯源系统现状的基础上,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分布式存储结构,保证了食用菌溯源数据的安全可靠。基于区块链技术设计了食用菌质量安全溯源系统,给出了追溯体系的总体架构和主要业务流程,有针对性地解决了食用菌溯源系统中存在问题。实现了食用菌全周期全流程的信息溯源,为消费者提供了真实、可靠的溯源信息。  相似文献   
18.
王琦 《中国食用菌》2020,(1):99-101
在食用菌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快速发展引发了一系列的安全监管问题和法律问题,这不仅影响人们对食用菌的安全信心,同时也不利于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加强对食用菌产业的法律监管,完善食用菌产业生产、运输、储存、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法律规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苏棉6039的选育过程和方法、特征特性以及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20.
浅谈陆地棉杂种二代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杂种优势利用是提高棉花产量主要途径之一。研究表明,一些陆地棉F2仍具有明显的产量杂种优势,种子成本低廉的F2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陆地棉F2杂种优势遗传基础、优势表现以及目前生产上出现的问题,并从育种层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